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首页 > 附中纸媒 > 教育论坛 > 文章
教育的目的是心灵的唤醒
作者:   发布时间:2014-12-03 11:14:00   浏览量:
                                                                                               黄少龙
摘要:我们可以说,今天的班主任教育工作,至关重要的,乃是灵性及人性的唤醒。我们应该一起呼唤:呼唤灵性,呼唤人性,呼唤灵性教育,呼唤人性教育,呼唤灵性与人性相结合的完美教育!只有科学的灵性教育与人文的人性教育水乳交融,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才是现时代的创新教育,才是走进新课程的改革教育,才是开创未来的终身教育! 唤醒什么?怎样唤醒?这是摆在众多教育工作者面前无法逃避的问题。通过多年的教育实践,结合种种的成败,作者给出了自己的理解。同时通过具体的一些教育案例和做法对自己的观点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教育 唤醒 自尊 自信 潜能 灵性
    德国著名教育学家斯普朗格曾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马克思也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因此说教育的目的所在就是心灵的唤醒。
     教育能唤醒什么?我以为,教育应该唤醒孩子生命中的灵性和欲求!我们人总是有着一种生命的创造冲动的,这说明人具有内在自我发展的动因,并外在地表现为他不满足于已有的定论,不相信唯一的答案,不屈丛于任何外在的压力而放弃自己的主张。还表现为对自己现在时自我发展状况的不满足和否定,一致于追求更高水平、更完善的发展。因而我们的教育应该呵护、关怀人的这种生命的冲动意识,使孩子在现实中能够大胆地去追寻自我,大胆地去展现自我,在追寻和张扬中各种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一、 “唤醒”学生善良的内心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每个孩子身上都有某种善良的东西,只要有火星就能燃烧。教育者要时时事事处处为孩子提供一块纯真、善良、友爱的沃土。不是凭教条灌输,而是坚持正面教育,充分利用各种教育手段、力量,引导学生做出善行善举,从而使学生道德的善根自由自在地生长。苏霍姆林斯基主张,唤醒学生做人的良知,要从唤醒学生热爱自己的母亲开始。让他们了解和体贴母亲的忧伤和难处,力所能及地分担母亲的家务琐事。然后扩而广之.为学校家乡献出爱心,付出辛劳;又扩而广之,为家乡父老乡亲,献出爱心,施以善行;再下一步,为素不相识的路遇同胞,做出善举。苏霍姆林斯基又说:“粗鲁能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低级本能。”现实教育中,如果一个学生在生活学习道路上遇到了教育者(包括父母长辈、老师、同学、朋友、学校、社会等广义的教育者)的冷酷无情、蛮不讲理,那么会使学生向善的心灵变得粗暴,会使学生变得冷酷和残忍。这正好表明教育艺术的重要规律:以人格才能唤醒人格,以高尚才能唤醒高尚。教育者要以自己人格的魅力呼唤学生内心“良知的声音”。 良知是人的道德底线;没有了它,你就成了次品、废品,甚至危险品。良知埋藏在心里,如不挖掘,便会泯灭。
    2002年,我从教3年后第一次当了班主任。从单一的教学,更多了一份班级教育管理的工作。工作的领域有了新的拓展,踌躇满志的同时,也惴惴不安。不知道会有怎样的学生和事落在我的肩上。新学期,附中开始实行住宿制,半封闭式管理,新生全体住校。开学第一周,全班学生上晚自习,班主任在教室值班。
头两天相安无事,周三晚自习,奇葩的事情出现了。当时,班上有一位姓赵的借读生,说有事和我谈。赵同学向我提出了请假回家的要求,我当然要问他请假的理由。可!世事难预料啊!他居然说为了要完成《传奇》(当时很著名的一款网络游戏)的人物升级,现在实在坐不住了,想回去。听完后,我就傻了。潜意识告诉我,在还不了解学生的情况下不能劈头盖脸就训一顿。当时怎么说的我忘了,总之先稳住了他。直到周末放学,我才松了口气,并且联系了赵的妈妈,了解了一下情况。他确实有比较大的网瘾,在家上网时间不可控,家长基本无法管理。
星期一,他没到校。联系家长了解情况,家长说拉肚子,下午到。结果直到周三才来,精神状况很糟。电话里,家长也没在掩饰,告诉我,他一直在上网玩游戏。这才刚开学啊,我明白,摊上事了!自此,为了他我没有消停过。直到高二,他终于辍学了。
    赵同学的案例留给我无法忘却的记忆,也给了我一次沉重的人生教育!
    赵同学的父母都是某大国企的员工,在单位上也都比较出色。应该说赵同学的家庭条件是很优越的。但从初中起,父母不和,家庭关系一度非常紧张。赵同学的父亲酗酒,生活不检点,还有家暴,经常会迁怒于赵同学,下重手打他。家里现在让父母闹得一塌糊涂。母亲也只能苦苦的支撑着这个摇摇欲坠的家。“父母”这个词从赵同学的内心崩塌了,赵同学已然是个情感的“孤儿”,失去了心灵的家园。家庭现在的境地,两人谁都无法去管理和教育赵同学,他很快变得暴躁、孤僻,性格也愈发乖张,冷漠。所以,有了故事开始的奇葩一幕,不足为奇。听起来,这似乎是小说、影视中的桥段,但它真的就发生在我的眼前。
    赵同学的心理逐渐扭曲,在校期间,独来独往,言行举止显得和周围格格不入,经常无故缺课,始终活在自己孤独的世界里。起初,我以为只是他痴迷于网络游戏而造成的人格障碍。现在,深究根源,乃是来自于他破碎的家。可怜的赵同学!
为了走近他,我使尽了浑身解数。和他谈话聊天,给他讲数学题,和他在操场散步谈心、聊游戏,陪他打篮球,……,也曾几次家访,甚至请当时的学生处刘国材主任一起到他家去做工作,可谓仁至义尽。做了如此之多,我依然感到每次从他身上带出的那一点点热度,很快便蒸发的无影无踪!道理很简单:父母是任何事物无法代替的!长期的如此这般、来来回回,我和刘主任可以算是和他走的最近的人,但无法走进他的内心。问题最终无解!最后,他还是辍学了。
    父亲的拳头之下唤醒的是赵同学的仇恨!肉体上的打击可以恢复,内心的重创才是根本。高一的时候,父亲经常不在家住。但凡,家里父亲在,几乎都是不欢而散。当然,上了高中的赵同学身强力壮,已然不光是挨打的对象,家里常常上演拳武行。他的善良崩盘了,恶兽醒了。当时的他可以在生气的状态下丧心病狂的对父母挥拳相向,在家里一不顺心,就歇斯底里的叫嚣着让父母早点离婚!除了上厕所,他可以一周不出自己的房门,上网游戏。去家访的时候,透过窗户,他的卧室始终拉着厚厚的窗帘,屋内一片狼藉,闭门不见我们!他在自己和他人之间彻底筑起了一道森严的“防火墙”。父母和家庭是每个人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本应都住着一个天使,而他的却被冰冻了。15岁!试问他还没有什么力量去正常的学习和生活。逃避,冷漠不是他的选择,是被逼无奈!
     赵同学靠单薄的我教育不了,学校也教育不了。我真诚的祈祷赵同学,在今后的日子里能有造化改变,能有机缘最终唤醒他内心的善良,正常的学习生活,幸福、平安!
     人心如镜,具有“光明能见”的特性。其实一切清澈晶莹的东西都有反映能力。了解了这一点,我们便能理解为什么在向上的善行环境中人心就变善,在下堕的恶行的环境中人心就变恶。我认为,人心对外界的事物具有一种物理上的反射作用。当我们给他人带来风雨、忧郁、黑暗和悲观时,他人也会报之以风雨、黑暗和悲观。同样的,人为什么冷漠?“生硬的话、粗暴的行为、强制的办法,这一切都蹂躏人的心灵,使人对周围世界和自己采取了冷漠的态度。”(苏霍姆林斯基语)
二、“唤醒”自尊、自信的天性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深懂得,“教育的根本功能是促进人的成长与发展,我们的教育必须以人为本”。 每个学生天生都有自己的尊严,天生都是向善,追求进步与美好的。然而,现实中,任何人在成长的道路上,都不可能是乘坐着“自动扶梯”一路走来。人在旅途,难免崎岖坎坷,有的跌跌撞撞,终成器,大多数普普通通,平淡无奇。当然,误入歧途的也不在少数。我们教育工作者,都是扛着教育的大旗,一路要给学生保驾护航!投入百般的工作热情,用自己工作的经验,引导学生少走弯路,想方设法去唤醒学生。
    王文婷,2005届3班的一位女生。她是附中和某校的对口关系降分后录取的正式生。入校成绩和其他学生差距很大,并且在其它方面也没有突出的表现。几次考试下来,成绩都垫底。很明显,这样的学生在附中的环境中是非常弱势的,各方面的情况也和其他一贯优秀的学生没有什么可比性,学习的自信心严重缺乏。而我相信,只要班级的氛围好,风气正,加上自身的努力,她一定能够取得好的成绩。
        事实如此吗?三年里,我和她因学习问题多次谈话,因为其它表现多次教育,甚至批评。三年的学校考试,她从未出过倒五。也没有获得什么荣誉,甚至连老师的表扬都鲜有过。还和同宿舍的女生因为一些琐事,动手打架。看起来,我对她是无解了。回想当年的感受,当时真的觉得自己的匮乏,自己的无能为力。
2005年高考结束,她未达到本科线,最后被录到一所大专院校的某本科专业。我想,对于王文婷的教育我失败了,她成为我第一届班主任工作的失败品!
     然而,就在新学期开学的一个月,我接到了王文婷的一个电话。起初,我以为她会告诉我自己现在多么的不如意,混的有多惨。从附中出来后,好像被一下子扫到很边缘的地方。这些想象到的状况顿时充斥了我的大脑,让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准备安慰她。但,几句礼貌性的问候结束,王文婷很激动的告诉我她当班长了,在学业上也有了起色,特向我报喜!她真诚地感谢我,感谢附中。听得出,她并没有言不由衷,话语中充满了真情实意。我也被她感动,替她高兴,聊了很长时间。
        原来,在高中期间,虽然各方面一直都不理想,但她一直很热爱当时的3班,也知道自己进入附中不容易,从周围的同学和老师一定能学到很多。所以她始终没有放弃自己。每次,我找她谈完话,她都觉得能有一点坚持下去的力量,尤其那次打架事件后,她学到了很多,懂了很多。她告诉我说,我总在强调一句话:“不管现在有多难,硬着头皮都要坚持做下去!”她记住了,心里明白只要是该做的,就坚持做下去,尽管近期没什么好的成绩,但日积月累总会有回报!她确实一直在坚持,坚持的很辛苦。现在她有回报了,懂了。因此特别激动!想让老师知道,想和老师分享,多让我欣慰的学生啊!
      我为她做的这点工作,太稀松平常了。没有上本科,于我于学校都是一件提不起的事,可是现在看来已不重要了。附中三年到底带给了她什么?不是优异的成绩,更不是一纸本科的录取通知书。她经过附中的熏陶,经过三年的历练,现在的她谁还能说她是一个弱者?我完全可以想象得出,她现在自信满满的在各种场景中出现的样子。对的,她在附中汲取的是受用一辈子的营养,她内心自尊,自信的力量被唤醒了!
三、“唤醒”学生的潜能,创新的意识,协作的精神
      教学实践中,我始终铭记一个情景:爱因斯坦问老师:一个人究竟怎样才能在科学领域留下自己的闪光足迹?老师表示要好好想一想日后予以解答。三天后,老师拉起爱因斯坦就朝一处建筑工地走去,而且径直踏上了建筑工人们刚刚铺平的水泥地面。在建筑工人们的呵斥声中,爱因斯坦被弄得一头雾水,老师却说:“看到了吧?只有尚未凝固的水泥路面,才能留下深深的脚印。那些凝固很久的老路面,那些被无数人、无数脚步走过的地方,你别想再踩出脚印来……”听到这里,爱因斯坦意味深长地点了点头。 
      从此,一种非常强烈的创新和开拓意识,开始主导着爱因斯坦的思维和行动。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我从来不记忆和思考词典、手册里的东西,我的脑袋只用来记忆和思考那些还没载人书本的东西。”于是,就在爱因斯坦走出校园,初涉世事的几年里,进行科学研究,在科学史册上留下了深深的闪光的足迹。 
假如,老师没有给爱因斯坦如此智慧的教育,只是给他讲了一通大道理,甚至冷嘲热讽了他,爱因斯坦也许永远只是一个原来的爱因斯坦。所以作为教育者就应该想方设法让学生把埋藏在心中的问题告诉你,你就应该给他以饱含智慧的回答;作为教育者就应该明白,学生学会思考比记住一大堆过去的知识更重要。 
        附中的各种社团、选修课、竞赛辅导、专家报告……等,都是在为学生建立一个各自发挥的机会和平台。而班级平时除了常规的的教育教学模式以外,可以结合本班的特点和需要开展各具特色的教育教学活动。比如现在北辰班的《北辰论坛》,鸿宇班的《鸿观宇论》,工程班的《学生讲坛》等班级论坛、沙龙形式的研讨交流活动。这些活动形式容易使学生的情感和心智互相激发,心理学上称为“头脑风暴”现象。从教育上来讲,可以刺激学生唤醒的潜能和求知欲。尤其是承担一定任务的学生,可以让他主动走出课本,发掘更加丰富、有益的文化或学科知识,唤醒主动探求的意识和灵性,拓展自己的空间!
     “工程课题小组”是我现在所带的2017届“昌绪工程班”(师昌绪(1918.11.15—2014.11.10),著名金属学材料科学家,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两院”院士。)的一项教育管理措施。作为一个特色班级,其发展的方向与目标,学校都有很高的要求。既然叫做“工程班”,意味着在高中阶段,会提前开设一些工程类课程、大学先修课程,同时参加一些面向中学生的学科和工程类竞赛活动。旨在发现、发掘一些具备良好潜质的工科类人才。
高一第一学期中段,学生之间逐渐熟悉起来,开展“工程小课题”的初步条件具备。全班由学生自由组合,每组5人,组成“工程课题小组”,共2个小组。小组的课题自拟,计划用两个学期左右的时间,合作完成一个“工程小课题”。目前,各小组已完成开题报告,中期研究报告两个阶段。利用课余时间,班级内部进行了“开题报告展示周”的活动。12个小组的课题各不相同,都不乏精彩之处,看的座位上的同学唏嘘不已!现场的学生们表现出强烈的共鸣与求知欲,思想得到了碰撞。我想,当时学生的内心一定有被唤醒的东西。同时,让我看到了仅仅作为高一的学生就能爆发出那么惊人力量!不得不惊讶于学生所表现出的的潜力与创造力,让我对他们的未来充满了期待!
      此种形式的活动于学生和我都是头一次。客观地讲,后期,学生会因为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最终很难做出什么斐然的成果,估计部分学生还有可能半途而废。但,结果不是做这一工作的目的,过程与体验才是我们的初衷。学生在参与课题的过程中,必定会遇到各种挫折。经过和一个个问题的碰撞,每位学生都可以或多或少的受到刺激,内心也在被动或主动的接受着唤醒。相对于课本知识的学习,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才是真正的学习。
      通过这些例证,我们可以清晰的感悟到,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性,不同的认知特征、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欲望渴求、不同的价值取向、不同的创造潜能,从而铸就了千差万别的每个学生的个性。教育就在于唤醒和挖掘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让不同个性的学生团结合作,形成一种集体的力量,使学生到了离开学校的那一天,带着开发的潜能,带着积极上进的个性,带着协作团结的精神更好的去生活。
 
结束语:
认真说来,一个人受他人、他事的“影响”是什么意思呢?我认为是一种自我发现,是自己本已存在但沉睡着的东西被唤醒。对心灵发生重大影响的,绝不是一种灌输,而是一种共鸣与抗争。无论一个人或是一本著作多么伟大,如果不能引起我们的共鸣和抗争,对于我们来说实际上都是不存在的。这是周国平在《开卷未必有益》一文中的一个观点,我想,这就是心灵被唤醒的体验。就比如今天我所表达的观点——教育的目的在于心灵的“唤醒”,并非我的所说所想,一些论述和观点也来自于他人之手,名家之口。事实是,在我总结自己的教育体会和一些感受时,苦于自己的很多想法没有一个合适的理论指引,没有一个让自己很清晰的出、入口去表达自己。正是经过了学习、比较,思考,发现这一观点引起了我的“共鸣”,感到内心中的灵性被唤醒。从这一点上说,我自己正是受到了教育的“唤醒”!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育不是要改变一个人,而是要帮助一个人。教师只要用自己的爱心、责任和良知,用对教育的全部激情与虔诚,用那颗对学生的拳拳赤子之心,去唤醒那一个个暂时默默地沉睡着但却永远闪烁着人性的光辉与道德的魅力,精彩而又美丽的灵魂。我想,这也许就是理想的教育吧!

图片新闻

更多
  • 勤耕慎育结硕果,诚砺勇迈启新程 ——西北师大附中荣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荣誉称号
    勤耕慎育结硕果,...
  • 10周年
    10周年
  • 欢声笑语辞旧岁,跃虎腾龙谱新篇——西北师大附中举办2024年迎新年教职工趣味运动会
    欢声笑语辞旧岁,...
  • 赓续华章!西北师大附中蝉联兰州市“高中教育质量优秀奖”并荣获“金桥工程奖”
    赓续华章!西北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