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首页 > 附中纸媒 > 教育论坛 > 文章
太阳尚远,但必有阳光 ——得天下英才教育之不亦乐乎
作者:   发布时间:2015-05-12 11:24:00   浏览量:
      邓天华
摘要:从规则、民主和人文关怀三方面实施班级管理,追求“望子成人”,培养学生成为真实、善良、快乐、有教养且有独立思维品质的人。在学生的个性形成和特长发展中践行“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人才观念。总之,从首届国际英才班的带班经历和经验出发,在不断思考与践行中逐步形成和升华教育思想,执着教育追求。
关键词: 国际教育 规则 民主 人文关怀 望子成人
 
      首届英才班是一个全新的班级,没有多少既有经验,因为未知,所以忐忑。我一直在为物理竞赛和担任普通班的班主任准备——即使被取掉了普通班的课,仍抱有幻想哪天可以回到普通班——真的没做好准备接手英才班!当2012届的学生5月考完SATII物理,就接到担任首届英才班主任的通知,压力山大。所幸的是,还有“四个月”,准备的时间还是充足的。
      能否当好班主任,心里没谱,但有信心做好教学。先在教学上做个熟练工,以得到学生认可,站得住讲台,班主任也才可能当得稳。
     在接下来的两个多月,我的工作很简单机械。在百度搜索“SATII物理”、“AP物理”,只要是相关的信息就存档。收集的资料很丰富,再加以分类整理,再结合已有的些许教学经验,请教组内老师,做好了国内物理与SATII物理及AP物理的基本整合,并且也有了一套实施的预案。在教学上,我觉得准备足够充分,我不怕,自信走稳了这一步,也走对了第一步。
     但班主任如何当,还是没一点头绪。记得当时反复翻看李镇西的《做最好的班主任》,特别是其中后进生教育管理的内容。可以说,这本书让我至少做足了六个字的准备:耐心、恒心和信心。
    不过,于英才班的教育教学,真就像在学游泳中学习会游泳一样,就是一直在用心,一路在思考、一路在学习、一 路在做,确实也走过不少弯路,但总是挺过来,还是有些经历印象足够深刻。首届英才班已顺利毕业,学生在国外上大学有一年多,通过沟通,有些工作方式方法是正确的,得到学生和家长朋友们的认可,所获取的经历经验也是极其重要的。
一、我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追求
    班主任有什么样的教育思想,个人觉得,最为关键的是弄明白: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培养成这样的人。
    中国教育孩子的传统观念是“望子成龙”、“望子成材”,“望子成器”,希望孩子成为“人中龙凤”,或者成为某个行业的“翘楚”。旅美教育学家黄全愈写过一本书《望子成人》,希望孩子成长为“身心健康”之人。易中天也发表过“望子成人”的演讲,希望孩子长成为“真实、善良、健康、快乐”之人。我十分赞同“望子成人”,而非“望子成龙”。我希望学生成为这样的人:一个真实、善良、快乐、有教养且有独立思维品质的人。
     要把国际英才班的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国际英才班旨在培养有大志向、大气度、高精尖的复合型领袖人才和社 会精英,学生高中毕业将以优异成绩直接申请世界一流大学,培养面向未来,具有国际视野、高素质、专业化的优秀人才。”这是招生宣传,这也真正是我的终极教育追求。
      解决了“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问题,那如何培养呢?在繁重的国际考试(某些科目实际上可能是应试教育)中,又该如何实现。我要落实到实际中,尽力落到细节上。我能做的是“以身作则,身体力行”——为学生做好表率,和家长学生进行好三方沟通,为孩子做好学习规划(高中、大学甚或研究生阶段)、职业规划乃至人生规划。因为学生是发展的,即使现在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他是有时间有机会可以改进和改正的,只要学生这样做,就一定能达成目标。
二、我的班级管理思想
(一)“规则”意识
“无规矩不成方圆”。国际班的学生更具自主性,差异性也很大。他们大都家境优越,至少足以承担他们在国外求学阶段的费用,对很多事物有自己独特的想法甚至是不屑和违背,有的想法真是让人不可理解,有时真怀疑自己和他们已有代沟且相差特大。考虑到他们要到欧美学习生活和工作,那是一个守规矩的地方。如若违规触线,那将吃大亏。所以,实行规则管理很重要。
    从班风(快、静、雅)、班训(良心无愧信心无畏,恒心无敌青春无悔)、班级基本目标(一个中心:以学习为中心;两个基本点:纪律和卫生;三个学会:
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处事)到班级精神(吃苦、集体、自信、务实、奋进)等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罚则。
要讲规矩。迟到就迟到,已经造成事实。需要解释,中国人很注意这个,叫做“留机会”注重情有可原。中国人什么都讲人情世故,放在美国是行不通的,最终个人是要吃亏的。规矩制定好了,怎能容你破坏,规矩是人制定的,更规定人,要靠人来遵守,否则何谈规矩,何谈进步。
我认为规则一旦违反,知道是有原因,但必须按章办事,甚至要严惩“响鼓还得重锤”。落到心坎上,震撼才能难忘,才不会有下一次。守规矩的能力才会得到质的提升,对你,对父母,对家庭才是真的重要,才真的够好!
(《班主任不得不说的话》,高二上主题班会,家长和学生共同参加)
我对学生的规则要求,最核心的体现在“时间”意识和“集体”观。
一是时间观念。上课、活动和考试都有迟到,我怎能不担心你到香港不会误了考试,怎能不担心你不会在美国丢份,何谈爱国?有些同学一天中总是昏沉,那是你没有安排好自己的作息,没有提高效率?总是一味地开夜车也是不行的,如果白天的课听不好,听不了,课堂上拉开了差距,最终想要补偿回来的,那是要花更大的代价的。该是要勤奋的时候了,建议你要喝咖啡,劝你要坚持,只有坚持着量的积累,才会有产生质变的可能;如果没有量的积累,根本不可能有质变!
有些同学迟到,辩解说去打水、去厕所等,一次两次可以,很多次便成了习惯,是一种坏习惯,我认为夸张点说,吃喝拉撒都没有搞清楚,都不能协调好,何以形成优良的习惯?
欧美国家人们普遍注重守时,On Time,不要求早多长时间,恰好刚刚好即可,但绝对不要迟到。他们把守时看成一个人的优秀品质,人格修养的一个标准。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的同学很难具有这种品质,如果未能改善,将会制约你的长足发展,终身发展,那么为什么不能从现在,从点滴做起呢?
二是集体观念。每个人能不能做好自己的事很重要 ,能不能做的事惠及到集体很重要。卫生一直都很好吗?集体活动都能参加吗?期中考试前的教室布置,两个小组把卫生搞不好,有些人干脆不值日就回家去了或玩去了,安排的男生最后一个也没留下;学校或班级组织的活动,总有一些同学借故不参加,但做自己的活动风雨无阻!有同学问凭什么英才班周六下午就得上第四节课?老师就不想休息?比如朱老师带两个年级,三个课头,四个班,一周近30节课,就想给你们多上一节课?可以明确地告诉你们,这是本着一个教师的职业操守,担心课上不完,担心课丢下而耽误了大家,有多少同学能体会?
你们这一代人集体观念、时间观念太过淡薄了,这也是从你们一进校就着力培养的,到现在我得承认,成效不大。尽管如此,我仍想继续做出努力,继续坚持培养集体主义和时间意识!
现在的社会,要成功,承认个人才智的引领,更得靠集体的力量,不可能出现一个人的公司,一个人的实验室,绝大多数情况得靠团队协作。
(《班主任不得不说的话》,高二上主题班会,家长和学生共同参加)
(二)“民主”管理
班级的管理还需民主。事实上,制度的创建、执行和改进都应该体现民主性。这样班级管理就形成了一种民主的环境和机制,在这种民主的环境和机制中,学生既受到必要的约束,更享有充分的自由;在这样的民主环境和机制中,班主任和学生具有同等的义务,学生和班主任拥有同等的权力,学生在这种民主中学民主,班级的法规管理也是对学生进行民主精神启蒙的实践教育,班级就会充满生长气息。
    这是在阅读有关李镇西、魏书生等文章和书籍时“拿来主义的”,自己有所感悟,最终变成自己所信奉的管理思想。李镇西老师在《走进心灵——民主 教育手记》一书中,把传统的班级管理称为“班主任一元化领导”的“人治”,他认为,这种“人治”,会产生一系列教育负效应:教师很累,学生很苦,班级成了班主任的影子,师生关系成了“君臣关系”。在实践中他认真吸取我国伟大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关于民主教育的思想,创造了一种崭新的班级管理模式。
我强调民主管理,但学生有时却不能民主,他们还不了解民主的真谛。记得高一10月改选班干部时,也是实行的“民主选举”。事实是,有学生以关系和承诺一顿饭的方式赢得了选举。我才知道理想还没有生长的土壤,我却觉得这是对“民主”或许正是一次好的教育机会。我没有行使“一票否决权”,后来的事实也证明,这是一次不太民主的选举。但是抓住这次教育的机会——不民主的选举在后续的学习生活中为他们带来了困扰,也带来了反省,更学会了要民主——学生在后来的选举中,就变得较为民主了。对民主的认识加深了,不再是投投票就了事,而是要综合考虑问题,很好地行使自己的民主选举和被选举的权力。至少在他们后来的选举结果上,我就再不想也不能行使“一票否决权”——说明民主真有进步。
 
(三)“人文关怀”落实
班级制度再细,如果不能落实到位,那就是可有可无的。民主管理再好,总会有不民主的时候。毕竟,这些还是高中生,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成熟度还在发展中。所以培养优秀班级和优秀学生的根本所在,还需要人文关怀。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学生”。作为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不仅要爱学生,更要教会他们如何去爱自己和爱他人。
国际班的班主任可谓是“保姆”,除跟普通班相同相似的管理部分外,每个学生都是绝对地一等一的个性,是一个整体班的班主任,更是每个学生的班主任。管孩子们的吃穿,管孩子们的生活,管孩子们的学习,管孩子们的安全,管孩子们的言行,还要关注学生在身心方面的发展与成长!只能是充满关爱的教育,才能使学生“听话”!
每次找学生谈话,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时,或者要纠正学生的言行,选择切入点很关键,哪些同学可以当众批评,哪些学生可以言辞过激些,哪些学生得温声细语,都得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否则,可能结果会适得其反。
高中学生,由于他们在认识上的不充分,常常会对某些问题看法出现偏颇甚至偏激。这个阶段,真正难的是如何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心理特点和兴趣特长,如何才能促使学生在心智方面的成熟。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方法等等,跟成长环境有关,特别是跟家庭环境相关。班主任要了解学生形成现在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背景。比如学生家里多少人,经济收入怎样,父母关系如何,做班主任的都必须一清二楚。学生学习怎样,心理怎样,身体如何,我们必须逐一了解、掌握。尤其是,学生有什么心理需求,最近是否有什么困难,你不但应掌握,而且要尽自己努力去帮助他解决。
班上有一位于姓学生,在言行上对师长、对父母都常有不敬,也常常把同学欺负得要哭,主要是言语上的“语言暴力”这让我一直很苦恼。抛开学习不谈,以后入职,在社会中该如何与人相处。这肯定会阻碍他的长足发展的。后来,我与学生的母亲沟通后才发现,可能跟父亲的性格很有关系,再安排父母和孩子进行“三方约谈”,希望把问题谈透。刚开始父亲是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样子,曾一度不能谈下去。正是如此,我才发现孩子的言行举止真是跟父亲刻出来的一模一样。我就临时中断,让学生回去上课,再和父母细谈,才了解到他当年对他父亲就是这个样,直到去世前些年才意识到父子的隔阂之深。这无疑给孩子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再跟孩子聊的时候,于姓同学也承认,很多言行是不合适的,正是知道父亲对祖父这个样子不对,自己无形中却又变成这个样子,自己也很苦恼。问他愿意改正不,当然愿意,但是就是面对父亲时,脑海中就浮现出当年父亲对爷爷的样儿。
了解清楚了根深蒂固的原因时,问题总有可能解决的突破口。终于再经过两次“三方约谈”后,孩子的言行得到了控制,向好的一面发展,父子关系也有了很大改善,学习上也有了很大的进步,记得在高三的TOEFL实考中,他的作文是最高的。
人文关怀的落实,还得特别注意学生的心理健康。
郭同学的父母系大学同班同学,感情一直深厚,但因某种原因在孩子初二时离婚。孩子在初中阶段有过交往过密但收获苦涩。两件事特别是前者对孩子的影响极大,造成孩子思想偏激,主观极其消沉,对一切美好事物产生怀疑,甚至怀疑“还有什么是不可变的,还有什么是好的”。孩子常挂嘴边的是“我不想学,反正就是不想学,啥都不想干,就想等死”。若父母逼得稍微紧一些,就甩出“你再逼我,我就自杀”。对父母的离异和一些言行产生厌恶,之后又深深地自责,陷入恶性循环。
在学习中的具体表现是(1)自开学以来,作业完成质量不高,到后来直接不做作业;(2)12月15日,没有在规定时间22:50回宿舍,一个人在操场上转悠,直到23:30许回到宿舍;(3)12月30日,下午第一节课无故旷课;(4)不守纪律,上课和晚自习爱说话,总爱独自一人相处,独自画“机器猫”;(5)稍不顺心,就要嚷着回家,回到家中只顾玩电脑,不准父母干涉,“你出去,不准进来,我不想跟你聊一句话”…
……   ……
(《关于做好郭同学思想和心理稳定工作的报告》)
曾相当长一段时间,我好似只成为了郭同学的班主任,很担心他因心理问题而做出格的事。直到高一结束(高二时转出我班),我几乎是一周大谈一次,三两天小谈一下,甚至每次谈完后都想有放弃的想法。而最终我没有放弃,他也终有所改观,直到高三毕业后到澳洲上学,我都还一直关注着他。
三、望子成人——常人常心常乐观长拼搏
有些学生在学校时是好学生,可是进入大学直到进入社会后却不那么优秀。这正是我所想关注的,国际班的学生,不仅仅把他们能送到国外去,如果只做出口,我想在现有生源质量下,分数真的是做到足够好了,比如2015届英才班SAT平均就达到了2000分以上,真是不容易。(南京外国语学校在全省甚至全国招收到的好学生,一点不比我校的文理科实验班差,他们还从初中开始接收国际教育,平均分是2200+。)然而,学生到国外能否很快地适应学生生活等,他们可不可以做到拥有留在国外生活工作的能力(即使是要求回国也应该在拥有这种能力的前提下),他们的人生是否因此而快乐?基于这样的思考,我必须对学生的今天负责,并且对学生的明天负责,为学生的发展做些工作,为学生成长为“人”而努力着。
(一)“常人”观念
国际班的学生家境优越(这几年中,也有一般的家境选择上国际班,越来越多的家长看中国外的大学教育,相信国际教育,愿意为孩子的未来投资),这是我们的共识。这就尤其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起“常人”观念。它不是指“守常道不变的人”,这儿也不用去探讨其哲学意义,我想说的是:每个人都是社会中的普通一员,置身于社会大家庭中,没有什么特殊。比如在平常的生活学习中,吃穿用行等方面不要追逐(至少不要过分追求)“高大上”的物质,更保持平常普通。
(二)“常心”观念
学生的言行是否恰当,会不会因家境优越或者是就读国际班就会有不一样的心境?确实都存在!家境优越,从小有家人的溺爱,家庭的氛围也有很大的影响。他们可能觉得高人一等,骄人一等,大都往往思想过于偏激,或者行为过于乖张。另一方面,由于国际班这样那样的问题,在校内外,国际班学生很怕教师、管理人员和其他学生提及“这是国际班学生”之类话语,这可能让他们久久不能释怀。这就得需要做思想工作,学生“得意坦然,失意泰然”,永葆“一颗平常心视之”。
是啊,在社会,其他事物方面,只要你要跟人接触,都可能出现心理失衡,需要正常心理状态视之,这是一个平常人应该有的“常心”状态。
(三)“常乐观”观念
乐观应该是一种心理状态,是一种处事风格。命之观念,是要求学生更要上升到精神层面。在遇事遇人处理问题时,应该由精神来指导言行。国际班学生有很多考试,种类多、时间短、课程紧、要求高。如TOEFL至少6次、SAT3次、SATII1次、AP4次(人均数据,其他可能还有雅思、A-Level等)。单从考试,这是很恐怖的,不要以为同一门考试有多次机会就一定轻松,很多时候在两次考试之间,那种心理压力无以减轻,就更别说释放了。再说课程设置,我们不是考试培训单位,是以课程立校办教育的,是以人的成长为最终目的。每一门课程都很重要,都要核算到GPA中,来不得半点马虎,他们必须全部学,并尽力学好,才能拿到一个好的绩点,才对申请有更好的帮助,才对进入大学学习有很好的帮助,才可以更快更好地融入当地的生活和文化中。
试想,没有好的心理状态,不乐观点,早就压趴下了。
张同学是我班思维最为活跃的男生。但是进校后,在学习上并不是很主动,特别是在英语的学习上。大多数同学们在高二都直奔SAT,他却怎么也急不起来,心态一直很好,依然爱搞,享受着被人“推”进垃圾桶的“幸福”。但是,他也是在积极地学习,每天也要刷好多题,最后考到了2160的高分。与此相反,另一位张同学从高一就绷紧了弦,很少见着他放松过,在家是拧着跟姐姐英语对话,周日早7点前后准时起床学习,高一就把SAT单词背完了,但考了两次SAT就放弃了。
(四)“长拼搏”观念
成功时,不要醉倒,失败时,不要灰心丧气,不要怨天忧人,面对“山重水复”之关卡,唯有勇往直前,持之以恒,用信心去克服一切困难。想成就一番事业,就要甘于干大事,揽难事,树个目标,人生就有行走的方向。心在那里,路就在那里。有了志向,才有做人的本事、气魄和胆略。
以前,我把之总结为“常拼搏”。自从接手国际班以后,就有另一番领悟。国际班学习的课程多,考试密集,活动要求强等等,不仅要有好的心理状态,还得要靠不停地拼搏,是要常常拼搏努力,更要“长时间坚持不懈地努力拼搏”。曾经这样鼓励学生,学习就像爬山。你学或不学,山顶就在那里,不远不近。假若你爬上几步就要抬头看看是不到达山顶,“还远着呢”便得心理负担越来越重,行动也可能减缓甚至停顿乃至正落。还不如一直埋着头往上往上,长时间努力,当你量的积累足够时,抬起头来,就已到达山顶,或者接近山顶,那就触手可及。
邓同学,开学进校成绩中等偏下,学习一直很用功也用心,但成绩一直提不上来,是那种“付出与成绩”绝对不成正比关系的。我从没有因她的分数上不去而批评他,而是一直以“爬山”鼓励她,一定要踏实学,对得起自己,只要付出了,回报不一定由自己来决定。但最终总有所获取的,否则就会“今天欠下的一定要还,不是不还,而是时候未到”。她在学习上花的时间也很多,也很仔细,做的课堂笔记常常在同学们之间传阅。功夫下得深,真得就有所收获,邓同学在高三时通过了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的专业考试并拿到竞赛奖,学习精算科学。
吕同学,英语相当薄弱,成绩一直考不出来,我也如此建议她还得坚持学下去。她也确实这样做了,但效果仍不好,应该是“长时间”坚持学了。我多次找她谈心,分析英语学习上的方法,她流着泪同意“不管结果如何,拼了”。事实上,她在申请截止时,还是没有考出理想的TOEFL成绩。我记得这样鼓励的“高三下学期也不要放松,仍坚持学,再考一次,为自己高中学习英语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那怕分数上不去”。直到毕业之后,她告诉我,一直不敢查成绩(3月份考的,五月初才查询),她知道从70分考到了87分。非常兴和激动,她告诉我,这比她拿到曼彻斯特大学的Offer还要高兴十倍,也是对学习英语的最大肯定,证明自己“行”,提高自信。
唐同学在高中摔断过胳膊,住过附中“最恐怖的单间”,拉下过一些课程…然而他一直没有放松学习,尽最大努力向前走向上冲。即便是到了高三下学期,有很多同学已经变得很“懒散”了,他还在坚持学习。他也在活动中锻炼自己的能力,连续三年组织了“民勤公益林”活动。今年已经大二的他,回国还组织了一次民勤的暑假公益活动,还专门远赴菲律宾学习潜水并拿到执照。我想,正是这种“长拼搏”的精神激励着他,如今在大学发展非常好,大一GPA4.0,现在正申请转校,转向卡耐基梅隆、康奈尔等一流大学。我想,唐同学坚持“长拼搏”下去,他的人生一定格外精彩。
事实上,个人觉得,“常人常心常乐观长拼搏”有时又是相互矛盾的。是啊,任何事物不正是矛盾的统一体吗?学生正是要在学习生活中应该有的一种状态,当你压力大得不得了的时候,需要乐观甚至是阿Q精神,再苦再累,也需要缓解和释放。当你作为一个普通人,保持平常心,有一个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能够承受得越多,经过长时间的努力,那还有什么不可以做到的?这就是成为“人”。
 每天能睡6个小时,那是幸福。
每天能睡5个小时,那是愉快。
每天能睡4个小时,那是正常!
生命是一个人自己的财富。
生命的过程,就是财富不断积累的过程。在相同的人生旅途中,我们好好地选择和利用,将会获得更多的财富。
珍惜生命,就是珍惜时间,要求最佳地运用时间。我的生命我看重,我会吝啬地消费我自己,但求高效,以取更多财富。
我们是真正脚踏黄土地的子孙。古老的文明、漫长的历史已使我们变得厚重,但我们还要追求更多。于是,我们选择国际英才,量身打造自己的未来,期待学成归来,回报母亲,回馈附中,回报中国。
我愿意以“4+4+4”的精神,无论处于佳境抑或逆行,我都要坚持不懈,我都能自我调节,做到 “喜不奋、悲不苦”,常人常心态视之。奋斗,当为更高更远的目标;拼搏,只为更加美好的未来。
“4+4+4”的精神:4小时睡眠+4杯Latters Coffee+GPA 4.0
(《Elite》卷首语)
四、天生我材必有用
我不太信奉“全才”的教育观念,但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这样的事例很多,像物理学家牛顿、作家巴尔扎克、大仲马,诗人海涅和拜伦,哲学家黑格尔,戏剧家易卜生,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军事家拿破仑、威灵顿,地质学之父莱伊尔,发明家爱迪生等等,在中小学时学习不好,可后来都在他们所爱好的领域里卓有建树,成为世界伟人。我们不能要求人都十全十美,面面俱到,用一个固定的死框去要求所有的学生,这样不利于人才的发现和成长,甚至会埋没和毁灭人才。每个学生有个性,有长短,但总可以改进短处,扬长避短。
张柠疆,进校成绩在班内的兰外生水平不算最低的,但是她在学习上花的功夫就是很少。她也有自己清晰的职业规划和人生志向,选择学习上跟着走,转而在活动方面能力很强,在高一学期就创建“爱心支教社”,经过严格的选拔,带领附中学子到过甘肃青海很多地方进行过义务支教,并且长期保持联系,还把这些孩子接到社员家里长期居住等,获得过市共青团的表彰和授牌,是2013年唯一的中小学校获奖团体。
魏子棠,是普通班高二结束时才转入我班的,他原本在理科班,水平应在985之列,但英语相对薄弱些。那就鼓励他继续发挥理科优势,带动英语的学习。他在理科学习中一直没有放松,尽管知识点上没有问题,但英文转换还需要一点时间。正是在理科给了他自信,英语也给带动起来,最终取得TOEFL101,SAT1980的好成绩。
  可以说,自己带班三年来,相较而言,我是比较弱化学生的分数的,至少不会在学生面前表现得过分注重分数。因为个人认为,国际班的学生,是未来的世界公民,要为祖国的建设而贡献力量,除了继承,还得有改进改革之法。学生绝对不能以驯服为最终目的,我倒是希望他们能多少有一点叛逆,学到国际教育的精髓——批判性思维——也是国际教育SAT、AP等课程的主旨。学生有想法时,我总是鼓励他们去做,哪怕明明不成功或者困难重重,因为只有付诸实践,才有可能改进或成功,才有可能创新。
除了在学习生活方面之外,在对未来的工作和平时的活动方面,邓老师也给予我们很大的支持与帮助。在支教社成立之初,作为一个零经验的高中生,我们一切从零开始,过程中少不了邓老师的指导和支持。每一份策划书邓老师都会亲自帮我们修改并对活动内容提出意见和建议。每一个活动邓老师都会帮助我们向学校申请得到校方支持。支教社现在能发展的这么好,少不了邓老师的辛勤付出和鞭策。
张柠疆 张瑾媛(2014届国际英才班学生,现分别就读于加拿大布鲁克大学和UBC)
五、补充
帮助学生转变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不仅仅是转变初中到高中的习惯和方式,还要形成国际课程的学习习惯和方式,更要引导学生处理好国内课程和国际课程的关系。除了跟普通班一样,“三到岗”之类的,更要督促学生完成作业,背单词,阅读相关材料,参与什么样的活动等,以及处理好活动与学习的关系。
帮助学生在行为习惯和思维品质上力求中西结合,我想,要在卫生、接人待物等行为习惯方面有好习惯,在思维品质上比如既要有中国的儒家、道家等的思维意识,也得有西方的法治精神。
新的2017届,我把全班分成8个小组,每个小组学习中国经典典籍,如《大学》、《中庸》、《论语》等,定期交流,每个学期换一次。
与家长做好沟通。家长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任也是永远的老师。很多孩子都带有家长的印记,不管行为上还是思想意识上,有些是复制,有些是到了对立面。与家长的沟通很难,跟普通班学生家长比,他们没有了统一的目标和需要。有些家长了解的多一点,但不免有偏颇的地方,就容易找学校、老师特别是班主任沟通;有些家长完全不懂国际教育,完全跟学校走,怎么说怎么做;有些家长不懂也不管,好似把学生放在学校里托管。
与家长沟通,还得了解家长和学生的需求和目标,甚至一些隐秘(如家庭成员、工作性质,在家和孩子的沟通情况)。整体上来讲,主要有家长会形式和飞信(现在是微信),还有个别沟通。记得最深的是,高二5月SAT成绩出来后,好多学生增长不多,也有倒退。我就下定决心要把家长、学生找来进行“三方约谈”,谈一次至少两个小时一个下午。从孩子的学习习惯、兴趣爱好、申请方向(学习规划、职业规划和人生规划)。现在回想起来,高二下才做,晚了些,应该提前准备约谈,分批次约谈,尽量谈到每个学生。
做好学生的成长记录。第一,为学生做好成绩跟踪记录和分析(比如TOEFL、SAT、SATII、AP等,有些学生往高里报,有的学生往低里报,有些学生考雅思或A-Level等),要把学生每次考试的时间和成绩记录下来,随时关注他在各个方面的波动,以便及时约谈,做好下一步的学习规划。
第二,为学生的活动做一定的引导和设计。国际班的学生在申请中,不仅要有足够好的学术成绩,国家必修课程、SAT、TOEFL、SATII、AP等是硬性条件,是门槛;还要学生要有足够的活动经历和经验。后者往往是重要的,看上去不是硬性的、直观的,但在在大学申请中显得非常重要。这不仅仅是在Essay、推荐信中提及到,还有可能在面试中会有所展示,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会生长能力,只有真正经历过的,才有最真实的经验和能力获得,才对自己的成长发展是大有裨益的。事实上,许多事务是学生自己可以处理好,他们有那个能力,而且也应该让他们锻炼那个能力。学生能干的事,班主任绝不包办。只有学生在遇到困难时,我得介入,引导着走出困境。正如前所述,这个过程也是一种经历经验,也可以学到很多东西,提高处事能力。如此以来,学生的自我教育管理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和提高。总的来说,就是为学生的学习规划、职业规划甚或人生规划作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准备工作。
       西北的国际教育起步晚,发展快,很多事物还没有来得及好好好琢磨,就推进到下一步了。还有,国际班的学生太多样化了,可以夸张地说,不是给一个班级当一个班主任,而是给几乎每个学生当导师,负责他在高中三年的所有与成长有关的事。我深深地体会到班主任工作的困难和重要,班主任的工作态度、教育方法、教育艺术、管理能力、以身作则的表率作用对班级建设、巩固和发展,对学生成长的速度和趋向的重要影响。我认识到作为班主任,不但要有良好的文化修养,也要有好的道德素质,还要有科学的工作方法。
班主任所有工作和全部心思,只为“望子成人”;学生在高中所有的成长与发展,是未来的奠基,相信“必有阳光”。

参考文献:
1、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何国华、燕国材著.马卡连柯教育思想研究(第1版)[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6
3、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心理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4、陈丁堂.转变教育思想,迎接21世纪师范教育的挑战[J].孝感师专学报.1998年18卷增刊(专辑)
5、人文关怀与规范管理.http://blog.163.com/my_papers/blog/static/127071111201010228131906/

图片新闻

更多
  • 10周年
    10周年
  • 欢声笑语辞旧岁,跃虎腾龙谱新篇——西北师大附中举办2024年迎新年教职工趣味运动会
    欢声笑语辞旧岁,...
  • 赓续华章!西北师大附中蝉联兰州市“高中教育质量优秀奖”并荣获“金桥工程奖”
    赓续华章!西北师...
  • 书香致远·悦读赋能 ——西北师大附中开展青年教师读书分享活动
    书香致远·悦读赋...